仲春时节,在福州市产业园区、厂房车间等经济一线,通过聚力培育大集群,抢占创新制高点,运筹产业新格局,福州市以“强产业”有力支撑“强省会”建设,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抓龙头铸链条培育大集群
福州长乐是纺织业重镇,但产业发展长期遭受“己内酰胺之痛”。龙头企业恒申集团董事长陈建龙说:“10多年前,我国己内酰胺产能仅占全球约10%,纺织业原材料供给要看国外企业的脸色。”
近两年,恒申集团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在连江可门港区建设申远新材料公司,年产己内酰胺约60万吨,打破供应链封锁。通过强链、延链、固链,恒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抓龙头、铸链条,围绕“月亮”造“星星”,福州制造业家底更加厚实。福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李欣说,当地正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精选纺织新材料、新型显示、光电信息等16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大龙头、大集群、大产业。
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的高端精细化工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全面达产后产值预计将超1000亿元,其上下游在建项目预计可带动产值超600亿元。“江阴港城初步实现‘原料互供、链间互联、资源优化、内部循环’,正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专区。”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四级调研员吴云锦说。
目前,福州市已培育3条千亿元级制造业产业链,2021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集团企业16家,数量在福建省高居第一。
抢占创新制高点推进腾笼换鸟
走进位于马尾的福光股份展厅,一张偌大的火星高清照片令人震撼。“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星敏感器光学导航系统,就是由福光提供,最远可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到火星。
“跟在别人后面跑是不行的,必须靠自己创新,成为领跑者。”福光股份董事长何文波说。身处竞争激烈的光电赛道,福光跑出创新“加速度”,已获600余项授权专利,成为国内一批高精尖重大项目的“千里眼”。
福光的“追光”之路,是福州市坚持创新驱动、瞄准科技前沿、激发产业活力的生动缩影。福州市启动建设科创走廊,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连续五年位居福建省第一,加快165个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坤彩科技突破高端钛白粉生产核心技术;星云股份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掌握新能源汽车检测“话语权”……政策杠杆撬动下,福州“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
福州市工信局总工程师林凤蕃介绍,2021年福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38家,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增加近6个百分点。
新格局迸发新活力支撑城市能级提升
乌龙江畔的金山工业园区橘园洲片区,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巍然矗立。针对过去业态乱、效益差、容积率低等问题,橘园洲片区推进标准化建设,平均容积率从1.0提高到2.89,新增高标准厂房67万平方米,吸引了10余家大型企业落地。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在全市铺开,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主城区,重点培育新兴产业,经济密度大幅提升。”福州市工信局园区和综合协调处处长林捷说,以福州软件园为例,2021年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营收高达600亿元。
聚链成园、串园成轴,福州城市“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步伐加快,“两轴两湾区”的产业新格局释放强劲动力。
“沿江发展轴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滨海发展轴贯通南北港口,布局‘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林凤蕃说,“两轴”工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约80%。
2021年,福州GDP达11324.48亿元,跻身全国城市二十强。
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郑礼招说:“福州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正向纵深推进,68个协作项目完成投资650余亿元,省会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福州与周边设区市在产业、交通、生态、民生等领域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格局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