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攀升,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6%。不过动力电池的各种缺陷却始终存在,能量密度以及续航里程似乎已经很难再有大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氢能源电池车关注度越来越高。
(相关资料图)
氢燃料电池车之所以充满想象空间,是因为它能够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存在的各种问题。与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真的能够跟电动汽车一较高下吗?
氢能源汽车与电动汽车有何区别?
最近几年,经过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努力向新能源转型。
人们常说的新能源汽车,以锂电池汽车为主,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但从客观角度来说,氢能源汽车或许更加符合“新能源汽车”这个定义。
原因很简单,氢是一种独立于石油、电力、天然气之外的能量来源,它是一种燃料,并不依附于电网之类的基础设施。氢能源汽车消耗氢气,排出水,理论上可以做到真正的零污染。
除此之外,氢能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相当高,早在2021年,丰田推出的Mirai(图片|配置|询价)氢能源车就能实现加一次氢跑1000公里。
电动汽车则不同,其以电为动力能源,无论这个电是煤电还是风电、光伏发电、核电、水电,只要能够并网,就可以当作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动汽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
与此同时,锂电池的化学性能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提升,续航里程也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也就是说,氢能源汽车与电动汽车其实是两种形态。在几年前,电动汽车与氢能源汽车都处于起步阶段,业内曾经有过不小的争论。
丰田、本田、现代等厂商已经在氢能源汽车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最后中美欧三方却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发展,氢能源汽车陷入了低谷。这里边有国际政治博弈的因素,但氢能源汽车真的有各种优势,以至于非发展不可吗?
氢能源汽车 问题并不仅仅是“安全”
普通消费者对氢能源汽车的排斥,主要体现在对它安全性能的担忧上。燃油车携带的是油箱,氢能源汽车携带的却是储气罐,油箱最多就是起火,但氢能源汽车的储气罐却存在爆炸的可能性。
十几年前国内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天然气汽车,也是因为安全方面的担忧而没有发展起来。高压气罐在猛烈碰撞下会发生爆炸,这是很多人的固有认知。
但氢能源汽车的问题并不仅仅出在安全领域。首先,氢能源汽车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地球上氢元素很多,但却需要经过复杂的制氢、储氢过程才能利用,这相当于重新“挖矿”,整个流程太复杂。
如果这种车型成为主流,那就意味着目前蓬勃发展的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没有了用武之地,成本会大幅增加。
电动汽车则不同,它并不在乎电池中的电是怎么来的,就算将来可控核聚变普及,它也需要并网,然后为电动汽车所使用。能量来源的多元化,注定了电动汽车的低成本优势。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现在氢能源汽车,尤其是氢能源乘用车普及也变得非常困难。
目前中国、美国、欧盟已经围绕电动汽车建成了大量的补能基础设施,可以使用几十年的时间,成本会被逐步摊薄,就像现在的加油站一样。但氢能源汽车却需要另外新建一套独立的补能网络,而且未来一旦新能源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可控核聚变普及,这套基础设施就会失去用武之地。
目前的出路在哪里?
从客观角度来说,氢能源汽车及其相关技术的确有很高的价值。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也比较重视氢能源相关技术的发展,不过从现阶段来看,氢能源汽车不太可能在乘用车领域与电动汽车竞争。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氢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在商用车而不是乘用车。氢能源汽车在补能效率、续航、用车成本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因此在城市物流配送、渣土倒运、环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份国内氢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达到1409辆,同比增长186.5%,远远超过同时期新能源乘用车的增长速度,这或许指明了未来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氢能源汽车值得研究,但不应该强行与确立了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争夺资源。
搭载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潮流,解决自身问题的速度也比氢能源汽车要快得多。因此氢能源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商用车却可以为氢能源的应用留有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