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些年,工程机械主机厂对其经销商要求最多的就是执行力,实现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目标,完成销售任务给予返利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会扣钱扣分。这种激励模式曾经展示出惊人的能量,放大了一些经销商的销量,“卖一台亏一台”背后的逻辑也是返利,完不成任务的经销商甚至可能被取消代理权。
以前,一家企业只要拿到某品牌的授权,成为某省、某地区的独家经销商,那就是最大的赋能,因为当地的客户流量自然就导向这家企业,只要产品好,客户自然会上门,不少经销商老板就因为拿到品牌授权变成了富豪。“你想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对不起,只能找当地经销商,配件也不例外。”
现在,这种模式却不太灵了。以前是卖家市场,得到品牌商的授权就等于得到赋能,经销商最害怕失去这种特权,所以才会不惜代价冲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才会赔本赚吆喝。现在变为买家市场,客户的话语权更重,选择机会也更多,授权不等于赋能,厂商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经销商不听主机厂的话了,一些经销商还选择了退出。
以前授权就等于赋能,赚钱容易也导致一些经销商并没有提升运营能力,所以很难抵御市场波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什么都没有种,当然也无法收获。一些主机厂并没有意识到在市场低迷的时候,需要给经销商更多的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所以现在厂商矛盾日趋尖锐。
为什么卡特彼勒等国际知名品牌的代理商能够与厂家合作几代人?这些品牌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有竞争力的配件和客户解决方案,还帮助代理商制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通过合作伙伴发展计划发现代理商的弱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帮助他们补强短板,提升运营水平,可以说代理商真正得到了主机厂的赋能。
我在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工作时,曾经参加集团组织的全球高级经理人培训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也包括代理商的高管,真正体现了厂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是赋能。
可惜,一些国产品牌的高管最关心的仍是短期销售目标,每次去经销商那里的主要工作就是“督战”,确保完成销售任务,主机厂的培训也基本上是围绕着产品和技术,以为这就是赋能。其实,市场飞速变化,如果主机厂能为经销商做一些风险控制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市场变化时更稳健地发展,那才是赋能。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经销商也必须向后市场转型,主机厂也开始强调后市场的重要性,要求经销商在后市场投入,却鲜有建设性的意见。一位主机厂负责后市场的高管曾经在行业会议上高谈阔论:“后市场说到底还是市场,要用市场营销的思维去发展后市场。”经销商听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今天问ChatGPT,如果他是主机厂的总经理,他会如何给经销商赋能?ChatGPT的回答中前三条是:1.培训与教育,2.技术和服务支持,3.信息与数据共享。共享信息和资源,优化供应链并进行库存协同,提供有竞争力的后市场组合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经销商拿到更大的后市场份额,这些才是主机厂给经销商最实在的帮助,才是真正的赋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