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7+5”系列活动之一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论坛(2023)将在成都新津举办。
此次论坛规格高,嘉宾分量重,论坛上将发布《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以及乡村振兴实验室典型案例等一系列乡村振兴成果。
【资料图】
去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的余热未退,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论坛今春又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重大活动为何相继花落新津?
答案也许就在论坛举办地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这里是四川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是“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大布局。近年来,新津充分发挥天府农博园窗口优势和平台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在线、融合共生,大力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产业,积极探索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致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等系列荣誉,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社复兴、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模式。
智慧种养,建圈强链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绚烂绽放了整个三月,当前,天府农博主展馆面前的彩色油菜花已经进入结荚期,正走向丰收。作为重要的粮油作物,油菜在发挥完景观价值之后,接下来将是凸显经济价值的阶段。
新津的粮油种植,绝非只有游客喜闻乐道的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在宝墩镇,有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在普兴、花桥两镇,有2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在今年2月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新津全域规模化产粮片区的“新津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被授予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称号,这意味着新津向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迈出了坚实一步。
天府农博主展馆彩色油菜花海
通过搭建平台,新津吸引了一批带团队、带流量、带资金、带技术的新型市场主体跨界乡村。58农业全国总部及示范基地落户新津,建成年产40万株优质柑橘无病毒苗木、30万株蓝莓的高标准苗木繁育中心;新希望的智慧养殖猪场致力于种猪优质品种培育,利用基因育种技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芯片”;通威渔光一体项目,让水产养殖全过程实现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其智慧养鱼模式有望在新津8000亩水面及成都周边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如今,天府农博园已成为智慧农业“生产+展示”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新津绿色食品产业也在不断壮大发展。今年1月,中粮在新津追加设立中粮油脂(成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8万吨油脂精炼加工、30万吨包装油、2万吨菜籽压榨生产线,使得中粮成都产业园这一西南最大粮油加工存储基地的规模更加庞大。
塑造新乡村场景
促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
田野间赏花、林盘中休憩,丰富的乡村新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刚刚过去的3月,新津全域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都得到显著提升。
月光宝荷·当代少年研学实践营地
曾从事IT行业的陈斌,在新津兴办“鱼菜共生”农场,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知名度节节攀升,许多家庭、学校等团体慕名而来开展研学活动。每天,农场不仅要将新鲜蔬菜和鱼配送到大成都范围内的家庭,还用自产的鱼和蔬菜制作餐食,招待前来研学的亲子家庭及学生团体,衍生出的草莓酱、苦瓜酒等产品在网上热销……农场虽不大,但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模式已经向全国各地输出,建立了数十家卫星农场。
通威渔光示范园俯视图
除了由一个个“新农人”创造的新场景,新津的农旅融合还有“大场景”来推动。连年来,在天府农博岛打造的彩色油菜花海、四川最大规模稻田画,经常刷屏成都人的朋友圈,成为现象级乡村大场景。在永商镇,通过对梨花溪核心区进行提质升级打造,千亩梨花盛开每年都会引来数十万游客,富了一方百姓。
壮大集体经济
助力村社复兴共同富裕
林盘掩映中,一排排小洋楼整齐排列,位于天府农博园核心区的张河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稻梦空间、共享超市、高家小院、不二餐吧、农博美宿、一见如故民宿等一批旅游消费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我们村在2021年就已经没有留守儿童了。”张河村党委副书记李媛媛说。这话的背后,是张河村产业兴旺带来的巨大改变,不仅外出打工的村民全部返乡,还吸引了许多外来的新村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原来的“空心村”变成有产业、有人气、有前景的新乡村。
位于张河果园子社区的共享农庄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津在张河村、月花村、龙马村等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最早入驻张河村的共享农庄项目为例,张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新津文旅集团共同成立了张河果园子文旅项目公司,通过和途远合作来运营共享农庄,采用“保底+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目前村集体每年实现31.5万元保底收入。
“禾下花田”野趣餐厅
目前,新津正抢抓全国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试验区改革机遇,加快打造温铁军农业4.0工作室,组建村级资产管理公司,盘活乡村资源,建立村集体和众多村民参与的利益链接机制,搭建通向共同富裕的桥梁,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图片由新津区委宣传部提供
川观新闻记者 蒲南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