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罗伯特·B·佐利克(Robert?B?Zoellick),体修长、大脑袋、瘦脸庞、尖下巴、一副斯文的金边眼镜、两撇金色小胡子、一头似乎总是“有条不紊”的金发,不修边幅,不苟言笑,佐利克长相“不俗”,颇有美国教授的风度。具有德国血统,严谨、坚韧,他有一副刚毅而不失文雅的面孔,深邃的两眼永远透着城墙也遮不住的犀利目光。
佐利克与中国的渊源
“台独就是战争。”“美国不能对中国货关上大门。”这是佐利克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发出的警示。事实上,也就是在佐利克在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时,中国顺利完成了加入WTO的谈判工作。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佐利克堪称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符号性人物。2005年9月,身为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发表了他那篇足以载入中美关系史的著名的演讲─《中国向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在演讲中,佐利克首次提出“利益攸关者”一词,以此来定位中美之间的关系。无疑,在当时美国政府与国会一片“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中,佐利克发出了富有新意和善意的声音。当然像佐利克这样“旋转”出入政界、商界或学界的高层人士大有人在。佐利克还是个中国通,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令人惊讶,他2002年4月9日在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演讲时,洋洋洒洒,从中国“五四运动”谈起,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一一数来,说明中国要国富民强,就要主动迎接全球化,进行改革开放。
佐利克作为对华政策的操盘手,倾向于同中国合作。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官员,佐利克对中国的了解还来自于他和一些平民的接触。据他自己说,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和当地年轻人谈话,以更深地了解社会的变化。2003年10月,佐利克和辽宁大学的30多名学生举行了座谈,试图从中发现中国年轻一代的思维。学生们被提问“无论古今,你们最想见到的美国人是谁?”中国学生中有说布什的,克林顿的,当说到比尔盖茨时,佐利克表示惊喜,他深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商人和金钱并不是被尊重的对象,年轻一代的转变让他陷入思考:如何在中国人更加尊重财富的同时,说服年轻人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佐利克给很多中国人的重要印象是,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国际主义者,没有趟“伊战”的浑水,在维护全球利益上,他有着清晰的思路。在与中国的外交事务中,佐利克提出了“利益攸关者”的重要概念,他以积极的眼光展开大国外交,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支持,他认为中国仅仅融入国际社会是不够的,他还说:“我们现在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们希望加强对华工作,不仅仅是对上世纪形成的国际规则进行调整,而是使我们与其他方面联合在一起,共同解决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他认为,“如果没有中国提供更大合作,美国将无法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或者是国内对这种体系的支持”。佐利克“船长”指挥下的世界银行能否从“行将沉没的破船”变成新型的“航空母舰”?世界银行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派出工作人员,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减少贫困。